欢迎访问爱油菜中文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解析文本中“学名”和“表字”的作用

作者:WW天山来源:书话红楼发表于:2020-03-10 01:50:18

  三百年来,《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作的作者一直是个谜。寻找《红楼梦》作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索隐和考证。索隐派常常根据某个历史事件、人物或者某些文字、用语、地点与作品内容相似,就以此断定作者是谁;考证派则倾向于使用一些后人的诗句、文章评论,或者是一些所谓的碑刻等似是而非的物证,作为判定作者是谁的依据。当然考证派有时也会索隐一些历史事件去附会,索隐派有时也会去考证一些事实证据去附会,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双方都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对文本本身留下的线索仍未厘清;二是不知道哪些是作者的“荒唐言”。在这两者都未予梳理好的情况下,就不断地向外求证,结果当然是缘木求鱼。当然,这不是说他们没有理解小说文本的字面意思,而是说他们对小说文本可能蕴含的另一层内涵未加措意。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作者将陆游《村居书喜》的“花气袭人知骤暖”改成“花气袭人知昼暖”以及《寒夕》的“风急江天无过雁”改成“风急江天过雁哀”的原因,很少有人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有人猜测是不是作者搞错了,又有人猜测作者会不会是埋下了某个人物的命运等等,这些都缺少合适的文本依据。
  对于“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如果将文本细致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早已在文本中留下了一条很清晰的线索,即:先通过文本阐述“学名”可以在文中找到、接着列出一组“表字”进一步阐明“表字文起”这个文本确实包含有另一层意思(即:表达名字在文本中起),最后又通过“耗子精偷香玉”、“一字师”和“闹学堂”三则小故事举例说明如何在小说中找到作者的学名。顺着这条线索去找,只要认清作者的“荒唐言”,就应该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红楼梦》中有“学名”的人物一共只有三个人,我们放在一起,来分别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黛玉虽不认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红楼梦·第三回》)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从五六岁时就是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红楼梦·第四回》) 
  〔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回》) 
  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儿的手,就叫他身傍坐了,慢慢问他年纪读书等事,方知他学名唤秦钟。早有凤姐的丫环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并未备地表礼来,遂忙过那边去告诉平儿。(《红楼梦·第七回》) 
  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只论弟兄朋友就是了。”先是秦钟不肯,当不得宝玉不从,只叫他兄弟,或他的表字鲸卿,也只得混着乱叫起来。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个别。” (《红楼梦·第九回》 
  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红楼梦·第十六回》) 

  首先从“学名王熙凤”说起。脂批:“奇想奇文。以女子曰‘学名’固奇,然此偏有学名的反倒不识字,不曰学名者反若假。”这在提示读者要关注“学名”和假名; 接着以“学名薛蟠,表字文起”表达“学名”由文起(即在文中找),那么谁的“学名”要在文本中找?  最后作者以“学名唤秦钟”传达:找“学名”的目的是“唤”出“秦钟”,而“秦钟”在文本中的谐音是“情种”(后文说明),故 “学名唤秦钟”最终是要告诉读者,在文本中找“学名”是要“唤”“情种”(作者本人),故在文本中找“学名”,找的是作者的“学名”。
  综上所述,文本中出现的这三处“学名”言外之意是:作者已将自己名字藏在小说文本里,需要在文本中发现。当然现在就下这个结论,证据还是不充分的。不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秦钟临终之句“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也许就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这或许便是作者要将名字藏在文本中的目的。(此回目的吴天祐意在学名)

  接着我们再用同样的思路,梳理一下文本中含有“表字”的人物,看看文本及脂批是如何介绍的,这样,将有助于进一步检验该论述的正当性。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批:隔壁二字极细极,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假话,妙】,表字时飞【实非,妙】,别号雨村【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胡诌也】人氏。(《红楼梦·第一回》)

  我们按照“学名”的理解方式,不单纯将文本的意义局限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之内(这样是读不出一笔两个故事的)。细读上面这段文本,可以发现作者和脂砚斋想通过介绍贾雨村这个人物,传达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要读者注意“隔壁”,脂批“隔壁二字极细极,记清”意指该段文本话里有话,需要注意话外音,若结合上文“表字文起”的解读,很可能就是要读者重点关注“表字”旁边的文本,指出其中是内含隐语的;

  第二层意思很明白,即贾雨村这个名字暗含了“假话”、“村粗之言”、“胡诌”的意思,告诉读者文本中的名字含有“荒唐言”;

  第三层意思需细思,我们发现“表字时飞”的脂批“实非,妙”,应含有双关语,“实非”可以理解为“假”,但脂批的重点应更多放在“实”、“非”二字上。如果“学名”由“文起”这个论点成立,此处“表字时飞”、“别号雨村”应该就在表达“假语存,待时飞”,即假借他人的话语暂存在文本中,等待时机一飞冲天,那么想要文本中什么东西待时而飞呢?应该就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名字,即“学名”由“文起”待“时飞”,故“表字时飞”脂批“实非,妙”意指:只要看清“表字”隔壁文本的真实含义,按此方法找作者的名字,作者就可待时而飞,所以,脂砚斋说作者写的“表字时飞”这句话是实话,非假话。这样的理解也符合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傍观冷眼人。”,即:要做傍观者。

  那日偶又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甲戌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本贯姑苏【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红楼梦·第二回》)

  结合上文发现“表字”、“隔壁”含隐语,那么此处“表字如海”根据脂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更清楚点明“表字”内隐玄机很多,暗写黛玉,其实是暗写作者名字如何找出(这个在后文分析“耗子精偷香芋”等故事进一步阐述);“探花”意指可以探出隐秘;“兰台寺大夫”意指修史史官,若结合脂批多处提及史笔,并明白“表字”旁边文本有表达如何找作者的意思,即可知道此处史官亦再次指向作者;“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意指“作者真身”。故脂批言:“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再次证实“表字”旁边的话含有“荒唐言”。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甲戌批:与黛玉两次打谅一对】因问:“妹妹可曾读书?”【自己不读书,却问到人,妙】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如此等语,焉得怪彼世人谓之怪?只瞒不过批书者】(《红楼梦·第三回》)

  这一段脂批更是隐语不断,先是“与黛玉两次打谅一对”,强调“两次”、“一对”,因上文发现“表字”“隔壁”有隐语,故接着“问到人”应是“双文”,此处“人”,明指黛玉,更暗指作者本人,所以脂批:“妙”。本段文本再次提到“表字”,“黛玉道:‘无字’”,作者煞费笔墨,连“探春便问何出”一句,脂砚斋还特批:“写探春”,此处“写探春”与上文“探花”是一个意思,重点是“探”字。要探什么呢?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进一步指出“表字”要探的是人物,即暗指作者本人。

  故我们可以发现,该段文本隐含有另一个故事:由黛玉“表字”“无字”,经宝玉杜撰后,可考出作者的名字。其实这段文本已为第十九回宝玉杜撰“耗子精偷香玉”故事,编排出林黛玉的名字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作者的名字很可能就隐藏在杜撰或改编的文本中。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从五六岁时就是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儿【甲戌批:这句加于老兄,却是实写】,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红楼梦·第四回》)

  该段文本对“表字”的描述,脂砚斋和上文一样也未直接批,但其实是不写之写,将重点放在薛蟠“不过略识几个字儿”,脂批:“这句加于老兄,却是实写”。“略识几个字”却“表字文起”,还是“实写”,故更加证实“表字文起”就是指出“学名”由“表字”、“文起”是“实写”。

  我们再重点看看文本中对秦钟出场的介绍,脂砚斋批得眼花缭乱:

  (秦可卿)“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甲戌批:伏下秦钟,妙】(秦可卿)“虽然与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个还高些呢。”【甲戌批:又伏下一人,随笔便出,得隙便入,精细之极】宝玉道:“我怎么没见过?你带他来我瞧瞧。” (《红楼梦·第五回》)

  这是秦钟第一次暗出,脂批“伏下秦钟”,然后“又伏下一人”,很有意思,此处应该就是指出由秦钟和宝玉伏下“那个还高些”的作者,否则解释不通,又伏下谁?

  (秦可卿)“今儿巧,上回宝叔立刻要见的我那兄弟,他今儿也在这里。”【甲戌批:欲出鲸卿,却先小妯娌闲闲一聚,随笔带出,不见一丝作造】(《红楼梦·第七回》)

  (凤姐)慢慢的问他年纪读书等事,方知他学名唤秦钟。【甲戌批:设云秦(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红楼梦·第七回》)

  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浮。【甲戌批:“不浮”二字妙,秦卿目中所取正在此】(《红楼梦·第七回》)

  “鲸卿”一词,首次出现在第七回。文本未出,脂批先出,“鲸卿”即秦可卿之弟秦钟。此处“鲸”字从何而来?意在哪里?随后出现“学名唤秦钟”,脂批“设云情钟”,点出“秦情”谐音。此处“学名”介绍与前两次不同,多了一个“唤”字,从“鲸卿”、“唤”、“情钟”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在大声提示读者对“学名唤秦钟”要关注——秦钟的谐音为“情种”,重点是“唤”字。接着,脂砚斋对“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浮”又批道:“不浮”二字妙,秦卿目中所取正在此。改口称秦钟为“秦卿”,却不见“鲸”字,重点指向“秦卿目中”、宝玉“不浮”,纵观第七回脂砚斋对秦钟称呼五花八门,无外乎就是告诉读者要关注“学名唤秦钟”,不能浮于表面。

  先是秦钟不肯,当不得宝玉不从,只叫他兄弟,或他的表字鲸卿,也只得混着乱叫起来。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红楼梦·第九回》)

  我们发现此处文本对“表字鲸卿”的介绍,重点是“也只得混着乱叫起来”和 “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故文本的意在“混”和“种”,再次证明秦钟暗含“情种”的谐音,而“情种”的“学名”是要“混”在一起才可以在文本中叫起来。再反观第七回脂批称呼秦钟的名字五花八门,就可以明白脂砚斋的意图了(即举例说明秦钟、鲸卿名字伏在文本几处,要完整地找出来,需要“混”起来,故又伏下第十九回“耗子精偷香玉”通过分身法搬运,现出林黛玉的名字,该故事意不在偷香芋,意在黛玉的名字)。

  那甄老爷即是甄宝玉之父,名叫甄应嘉,表字友忠。也是金陵人氏,功勋之后。(《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

  这一段文本对“表字”的表达就更明白,“甄应嘉”即“真应假”,意指我们看到所谓真的东西其实是假的,再结合“表字友忠”,意在表明从“表字”表面看到的东西是“真应假”,即如果不浮于表面看待“表字”,“表字”就会“友忠”(谐音“有终”),即“表字”会给我们带来结果,也就是可以得到找出作者“学名”的方法。

  综上所述,作者写“表字”确实也含有隐语,其与写“学名”含有隐语的动机是一样的,目的都是提示读者:要考出作者的“学名”必须在文本中找,需要“混”在一起,同时要特别关注正文“隔壁”文本以及杜撰和改编的文本,而文本中的三处香玉:红香绿玉、“耗子精偷香玉”“亦未考真名姓”的香怜玉爱等三则小故事,就是作者在举例说明,如何隐去香玉,如何找出香玉,最终在文本中找出真名姓香玉的“学名”。

  其实我们可以多多关注文本中多个人物改名,换名都是意有所指,如四儿、袭人、芳官、多姑娘、巧姐等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导航
最新推荐
最新更新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合作与建议| 最新更新| 手机版|

Copyright © 2032 爱油菜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