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房兵曹胡马诗》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房兵曹胡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用传神之笔描绘了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借此期望房兵曹为国建立功业,表达了诗人驰骋风云的远大理想,也展现了诗人刚毅勇决的性格。全诗风格超迈遒劲,豪放乐观,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
名家点评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自汉《天马歌》以来,至李、杜集中诸马诗始皆超绝,苏、黄及张文潜画马诗亦然,他人集所无也。学者宜自检观。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曰:仿佛老成,亦无玄黄,亦无牝牡(“所向”二句下)。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咏物诗最雄浑者。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读此知世无痴肥俊物(首二句下)。谭云:赠侠士诗。钟云:肚人疑“与人一心成大功”句,请从此五字思之(“所向”二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风入四蹄轻”,语俊。“真堪托死生”,咏马德极矣。……“万里横行”则并及兵曹。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赵云龙曰:以雄骏之语发雄骏之思,子昴《画马》恐不能如此之工到。
清代张揔《唐风怀》:赵子常曰:此诗词气落落,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中。区区模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
清代黄生《杜诗说》:“有如此”三字,挽得有力(“骁腾”句下)。期房立功万里之外。结处必见主人,此唐贤一定之法(末句下)。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张鋋曰: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而形容痛快,凡笔望一字不可得。赵汸曰:前辈言咏物诗,戒粘皮着骨。公此诗,前言胡马骨相之异,后言其骁腾无比,而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中。所谓索之骤黄牝牡之外者。区区模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话》:“竹批”句小巧,对得飘忽,五、六,便觉神旺气高。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诗神化乃尔。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少陵咏马及题画马诸诗,写生神妙,直空千古,使后人无复着手处。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孤情迥出,健思潜搜,相其气骨亦可横行万里,此与《画鹰》二篇,真文家所谓沉著痛快者,李因笃曰:五、六如咏良友大将,此所谓沉雄。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句束住(“骁腾”句下)。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万里横行”指房兵曹,方不粘著题面。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五言律亦可施议论断制,如少陵“胡马大宛名”一首,前四句写马之形状,是叙事也;“所向”二句,写出性情,是议论也;“骁腾”一句勒;“万里”一句断。此真大手笔。虽不易学,然须知有此境界。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结“万里”句与“所向”句稍复,虽云五着马,八着人,细看终有复意。前半先写骨格神俊,后半能写出血性。王渔洋云:“批”“峻”字令人以为怪矣。西樵云:落笔有一瞬一里之势。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此与《画鹰》诗,自是年少气盛之作,都为自己写照。……字字凌厉。其炼局之奇峭,一气飞舞而下,所谓啮蚀不断者也。
清代李因培《唐诗观澜集》: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与歌行名篇一副笔墨。
清代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评选读本》:三、四工警,人尽知赏。五、六作白话,用旺气出之,质而能壮,雄时不枵,此关气魄,跃跃然,都无笔墨,不知者将无目之学究语?结亦乃称。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冯舒:落句似复。冯班:力能扛鼎,势可拔山。何义门:第五、马之力;第六,马之德。纪昀:后四句撇手游行,不局于题,妙。仍是题所应有,如此乃可以咏物。无名氏(甲):凡经少陵刻画,便成典故,堪与《史》《汉》并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
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xiāo)腾:健步奔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这首咏物诗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内,又出于物之外,全诗看似写马,但通过赞马却表达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或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名家点评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自汉《天马歌》以来,至李、杜集中诸马诗始皆超绝,苏、黄及张文潜画马诗亦然,他人集所无也。学者宜自检观。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曰:仿佛老成,亦无玄黄,亦无牝牡(“所向”二句下)。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咏物诗最雄浑者。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读此知世无痴肥俊物(首二句下)。谭云:赠侠士诗。钟云:肚人疑“与人一心成大功”句,请从此五字思之(“所向”二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风入四蹄轻”,语俊。“真堪托死生”,咏马德极矣。……“万里横行”则并及兵曹。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赵云龙曰:以雄骏之语发雄骏之思,子昴《画马》恐不能如此之工到。
清代张揔《唐风怀》:赵子常曰:此诗词气落落,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中。区区模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
清代黄生《杜诗说》:“有如此”三字,挽得有力(“骁腾”句下)。期房立功万里之外。结处必见主人,此唐贤一定之法(末句下)。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张鋋曰: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而形容痛快,凡笔望一字不可得。赵汸曰:前辈言咏物诗,戒粘皮着骨。公此诗,前言胡马骨相之异,后言其骁腾无比,而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中。所谓索之骤黄牝牡之外者。区区模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话》:“竹批”句小巧,对得飘忽,五、六,便觉神旺气高。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诗神化乃尔。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少陵咏马及题画马诸诗,写生神妙,直空千古,使后人无复着手处。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孤情迥出,健思潜搜,相其气骨亦可横行万里,此与《画鹰》二篇,真文家所谓沉著痛快者,李因笃曰:五、六如咏良友大将,此所谓沉雄。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句束住(“骁腾”句下)。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万里横行”指房兵曹,方不粘著题面。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五言律亦可施议论断制,如少陵“胡马大宛名”一首,前四句写马之形状,是叙事也;“所向”二句,写出性情,是议论也;“骁腾”一句勒;“万里”一句断。此真大手笔。虽不易学,然须知有此境界。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结“万里”句与“所向”句稍复,虽云五着马,八着人,细看终有复意。前半先写骨格神俊,后半能写出血性。王渔洋云:“批”“峻”字令人以为怪矣。西樵云:落笔有一瞬一里之势。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此与《画鹰》诗,自是年少气盛之作,都为自己写照。……字字凌厉。其炼局之奇峭,一气飞舞而下,所谓啮蚀不断者也。
清代李因培《唐诗观澜集》: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与歌行名篇一副笔墨。
清代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评选读本》:三、四工警,人尽知赏。五、六作白话,用旺气出之,质而能壮,雄时不枵,此关气魄,跃跃然,都无笔墨,不知者将无目之学究语?结亦乃称。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冯舒:落句似复。冯班:力能扛鼎,势可拔山。何义门:第五、马之力;第六,马之德。纪昀:后四句撇手游行,不局于题,妙。仍是题所应有,如此乃可以咏物。无名氏(甲):凡经少陵刻画,便成典故,堪与《史》《汉》并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
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xiāo)腾:健步奔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这首咏物诗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内,又出于物之外,全诗看似写马,但通过赞马却表达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或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最新推荐
-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 周邦彦《喜迁莺·梅雨霁》小园台榭远池波 鱼戏动新荷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小扇引微凉 悠悠夏日长
-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
-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 颜仁郁《农家》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 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 范仲淹《野色》白鸟忽点破 残阳还照开
- 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 杨万里《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 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 王维《渭川田家》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今古北邙山下路 黄尘老尽英雄
- 杜甫《为农》圆荷浮小叶 细麦落轻花
- 苏轼《阮郎归·初夏》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 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最新更新
-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我欲穿花寻路 直入白云深处
- 黄庭坚《品令·茶词》恰如灯下 故人万里 归来对影
- 杜荀鹤《溪兴》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篷底独斟时
- 储光羲《张谷田舍》一径入寒竹 小桥穿野花
-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抛书午梦长
- 李峤《书》河图八卦出 洛范九畴初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 韦庄《章台夜思》芳草已云暮 故人殊未来
- 卢纶《宿澄上人院》竹窗闻远水 月出似溪中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 王维《木兰柴》秋山敛馀照 飞鸟逐前侣
- 王维《栾家濑》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对酒卷帘邀明月 风露透窗纱
-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一叶舟轻 双桨鸿惊 水天清 影湛波平
- 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 柳宗元《溪居》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 杜牧《赠宣州元处士》蓬蒿三亩居 宽于一天下
- 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水天清话 院静人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