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笔记之30: 能读到这本小书,我真是幸运
《红楼梦》小说堪称“文学双面异绣”,它表里皆有喻,正反面皆是故事:它的正面是贾府儿女家常,它的背面则是康雍乾皇家历史。作此绝世双面绣者,乃康熙帝孙、雍正帝子爱新觉罗弘时,他的笔名是“曹雪芹”。
文/敏敏秀特尔
读红笔记之三十题记:
今天是第三十篇“读红笔记”,我的写作也告一段落了。从2015年夏天开始研读《红楼梦》,到2017年12月25日真正认识“曹雪芹”,在这两年半中,从起初的一无所知、一知半解,到今天的一目了然,毕竟,我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人生真如华胥一梦,醒来已不知身在何处,既然只是一场罗浮梦,又何必那么执着呢?身在梦中,空空道人毕竟没有了悟。
我也和他们一起保持沉默吧。也许更进一步,我若不说,便对谁都不说了。
只是,虽然人生也许是一场红楼幻梦,但是也会出现奇迹,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去实现自己在梦中的梦想。
大家,都散了吧。祝各位新春愉快!
今天读了一本小书。书虽小,文人不小。
这本小书,我读后觉得又有趣,又有意。连我这样的人都能从这本小书中读出兴味来,可见作书人的确名不虚传。
回味之余,除了佩服作家的文笔之外,我咂摸咂摸味道,还是觉得小书有点酸刻了。
我自己不是很喜欢将青梅含在嘴里,不吐又不咽的感觉。我就喜欢嚼口香糖,大口地嚼,嚼完没了味道,——“啪”——一口吐出来,痛快!
这就是我喜欢《红楼梦》的原因。作家写部小说,怎么可能会没有喜恶呢?即使再大度、再温和的人,女人也会有早起梳头、头发莫名被扯疼的恼怒瞬间;男人也会有……——嗯,我不是男人,这个得问问男人。
所以,既然人人有喜恶,更何况那些曾叱咤江山、经历过波谷浪尖的人呢!
可是,我们能在《红楼梦》里找出一个真正令人反感、反对的角色吗?很难!
贾蓉不善待妻子,但是他为人勤谨、善知进退,而且遇到秦可卿那样的妻子,他不喜欢,也难怪。看,读者已经开始为贾蓉说话了。
贾珍贪财好色,但是他孝顺。贾赦没有什么优点,但是贾宝玉、王熙凤被魇害时,是他到处寻医问药、并不放弃;而平时看起来完美无瑕的贾政,这时则少却了慈父的爱子之心。
在《红楼梦》中,这就是最难得的部分:作者能将自己真正抽离出来,让小说里的人物客观地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但是如果读者认为,曹雪芹对书中人物是没有好恶的,那肯定错了。这就是写作技巧:意在言外,但不是简单的、让人一眼能看明白的意在言外。不仅不能一眼看穿,还要怎么看也看不穿。这就是那个武术上讲的最高境界——“剑气无形”。
剑气无形,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追寻。《红楼梦》的“剑气”,更高一筹——有的读者感觉到了,却抓寻不着,只知是有高手过招;有的读者感觉不到,只看见真刀实剑、眼花缭乱。
似这般就是“大智若愚”。你可以认为对方武功盖世,也可以认为对方只是声名在外。这就是文学巨著的特点,就像“小径分岔的花园”,到处都是可能性。
说白了,写书就像作画一样,——要留白才美,过于直白则寡然无味。写书还像做人,——要保留神秘感,才会互相吸引,不会厌倦。
所以我不喜欢酸刻的小书,要么行文时就再直白一些,像晴雯那样,敢爱敢恨、有话说话。要么就像林黛玉这样,一意委婉曲折,当人人都觉得她是真善美的化身时,可能事实上不是这样,——但也只是可能而已。
写作不仅要保留神秘感,行文还要足够豁达。文字的豁达,必然是作家的豁达和气度。
曹雪芹的豁达和气度,我能从《红楼梦》中读出来。当作家在写作时,明明那个角色令他恨得牙痒痒,但是他写给这个角色的却是溢美之词;或者即使让读者读出这个角色的阴影部分,但仍使这个角色充满魅力。
当金钏儿因为贾宝玉而被王夫人责骂时,贾宝玉却脚底抹油——溜了,这给贾宝玉这个角色涂上了阴暗的一点。但是作家这一笔描绘得那么不经意,以致读者读到这里会像被蚂蚁夹了一下、有轻微不适外,并无更多判词预备下给贾宝玉。这就是功力,是巨著与凡文的区别。
巨著一定是心胸开阔的,即使作者本人不完美。巨著一定是不露声色的,即便作者心中早已是江海翻腾。巨著一定是深有教益的,即便读者当时说不出所以然来。
虽然人无完人。但是在我心里,曹雪芹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所以,看到他身上可能也会有的、大多数人都有的缺点,我会会心一笑。即便这些缺点是真实存在的,我也觉得无伤大雅、不会减却他一丝一毫的魅力。
我记得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曹雪芹提到过“成王败寇”。那么,究竟人是应该适应环境以谋生呢,还是迫使环境来适应自身呢?我相信,“适者生存”这句话放在谁身上都是逃不掉的。但我同时也相信,在有些人心中,“适者生存”的旁注是:不忘初心。
我现在再转回头想想我刚才读到的那本小书,突然想起如今很流行的一句经典来:你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相。
我一下子领悟,在这本小书的背后,有一股清泉在细细流淌……我认为,这才是作家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不管我猜得对不对(其实我相信我猜对了),我都感谢这本小书,——能读到这本小书,我真的是幸运。
情解红楼梦:
以“爱新觉罗弘时是《红楼梦》唯一著者,曹雪芹和脂砚斋都是弘时笔名”为核心的《红楼梦》著者和著作研究。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文明已死,三昧何存,不如囫囵咽下,也可饱几世子孙之饭袋……
《红楼梦》书中说“被诏出凡尘”,读过三目十行书,至今也没了然。
所以楼主文化比大清太子太傅王熙还有文化。
或者楼主也是弹三弦,开了第三只眼,所以 一目了然。不然就是谜语说的“一目了然”——独眼瞎。
已经歪了楼主的楼,那么就帖说话,楼主若烦,可以拉黑:
“谁知脂砚是湘云”你能一帖《十二支寓》解《红楼梦》的天相?!
天相是变的,你昨日看、今日看、明日看都不一样的。
脂砚批十二生肖很谨慎的,因为生肖中夹带了天相。估计你看不出谁的天相最好。
看准了也没有用,因为作者用二十四对应的。
作者在与你说“魔方”,而这个“魔方”,宝玉一变,它就变;宝玉不变,它就不变。
若要一变,逝了才显。
另:
大清没有“成化鬼脸青的茶杯”,大明也没有“鬼脸青的成化茶杯”。注意本人引号内的顺序。
再另:
“六安茶”作为供品御用时,管它大明大清,只问“鬼脸青”大清御用瓷什么时候烧成的。
本人忽然想起“黄渠”推背。。
又想起楼主说过一个汉奸姓黄的。
读这样的书,读者很“孤独”的,因为人物出错,连环性的人物都会出错。
说过去专家学者无能可以,说他们没文化就有点伤他们心了,他们曾经都使出“牛拉石轱上山”汗力。
读《红楼梦》,最难的是查阅大清资料,但是这些资料仍然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不是随便能查阅的。
圆明园也早被烧了。你想似黛玉般,找到一个门进入,走“一射之地”来检验,已经没有办法了。
本人若是北京人,可从山势走向上,可能能找到他们活动的地点范围。查水系也不成,水系最容易变的,,由于时间长,过去北京城中的几处“名闸”也不存在了。
现在唯一办法,只能回到书中,看他们用的礼制大小,从而分辨人物。
作者“可气”的地方,他不给你看男人的着装,而用媳妇们的衣服给你看。
看人家内人和衣饰,不礼貌啊,你说作者这圈子绕多大。完全在逗读者玩!这不还得去查博物馆的资料才准确吗。
查的大致像了,他说事用典故比拟,看不懂给你演戏。
你是北京的老戏迷吗?昆剧《西厢记》《牡丹亭》你场场到,看完过?!
写着写着,人家还认识俄罗斯美女,还会作中国诗。
这就麻烦了。你说考证出能作中国诗的俄罗斯美女,读者才能说你大解了《红楼梦》。
自 在 花 开
一一读《金圣叹评西厢记》有感
不解《西厢》者,必言《西厢》满目“情情”文字,未可与少年人读也。
事实上,在金圣叹将本书钥匙用批评的方式递来之前,我对这个故事也想得很简单。才子佳人,月圆花好,优美的词句加上一唱三叹的情节,似乎就能将《西厢》全然概括。
这等锦绣文字被我定论至此,真老大冤苦也。
崔莺莺是真相国小姐。她出场时闲立庭院“尽人调戏,亸著香肩。只将花笑拈”。尽人调戏者,天仙化人,目无下士,人自调戏,曾不自知也。正如后文中圣叹不赞“袅袅婷婷”,单对莺莺“齐齐整整”的仪态着笔叹服,果然是直写千金小姐才有的端庄,用笔入神。我曾在金批《水浒》中读过一句话,描写神女容颜:“天然妙目,正大仙容”。短短八字,却是绝妙好辞,写尽圣洁心境造就如玉形容。莺莺亦然。
张生是真锦绣才子,也真是个情痴。他原是一心上京取应。于是作者特用笔写其品量“我便要浮槎到日月边”。其学之富,可冠九州百川;其才之敏,如弩箭离弦。读来是一色高才未遇的文字,哪里有分毫偷香傍玉的闲情。然而这等文中才子一旦生了情,便是至情。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以生。如同杜丽娘与柳梦梅,感情一旦到了极致,读来便与《庄子》《史记》一般,无一笔不雅驯,无一笔不透脱。
红娘是真灵秀侍女。若说莺莺是题目,张生是文字,则红娘是文字之起承转合。有了这许多起承转合,题目方透出文字,文字方透入题目。同时红娘又作为衬托莺莺的必要人物存在。语云:“不知其人,但观所使”,红娘尚且无半分轻狂举止,莺莺的严整可想而知。另观《拷艳》篇中,红娘切责夫人数语伶俐如银瓶泻水,真乃世间第一快意文字,圣叹请浮一大白,吾亦如是!
《西厢》最过人之处,在于天然。一部《西厢》皆镜花水月,鸿爪雪痕之文,并无一丝匠气。一段情如何起,如何生,如何折转,乃至如何恍然惊梦,就仿佛一朵花的盛开,不紧不慢地舒展,将它的美丽娓娓道来。
读者常常会赋情于剧情的发展,将自己的情绪代入文字,甚至希望书中的人物按自己的愿望行动。可是当这本书如《西厢》一般出自天然,便可令千古才人心死。假花开得再好,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古怪僵硬之处。而真花纵然尚含苞待放,亦是清新脱俗,若是下手修剪,反而失却那一分生动意味。
最可为例的即是《惊梦》篇。圣叹在书中分明批道:“入梦是状元坊,出梦是草桥店,世间生盲之人,乃谓进草桥店后方是梦事,一何可叹!”草桥一梦,正应《西厢》一梦。作者试图展示给读者的是一朵花如何开,此时情已水到渠成,花已开到极盛,自然该是梦醒时分。如果所有读者都能够真正了解作文时有影无痕的笔法,让自己笔下的文字一如《西厢》一样自然盛开,哪里还会有伪续的第五本,更不用说千百年来那些对崔张结局争论不休的“文人”了。
谈到伪续的第五本,我实在以为续者可怜可笑亦可恨。可恨者,恨其将莺莺写作怨妇,将红娘写作泼妇,将张生写作自作聪明的酸文人,令我实有王蓝田拔剑驱苍蝇之恨。可笑者,笑其凡费如许笔墨,竟未为崔张二人添得分毫颜色,干讨得后来人万世嘲讽之声。可怜者,怜其终老不知《西厢》妙处,只不胜欣然自得,作丑极不可耐语便以为续得绝妙好辞,一何可怜!
我看《西厢》文字如流水无痕,清绝丽极;我看《西厢》文法如行云经过,一片轻妙。自古人间便有情,然而《西厢》道尽天下情源,将一朵正在生长的奇花,开到读者的面前。
自在摇曳,花色动人。
我不能免俗,亦曾嗟叹草桥惊梦的戛然截止,试图硬给《西厢》安上一个符合寻常话本的结局。然而行文至此,却不妨这样看待《惊梦》:一朵花凋落了,如此自然,于是它在读者的心中渐次绽开。
你证你这个红石。
作者自比“宝玉”,所以名字高贵,因此不说。
作者认识很多人,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名字是“国避”,作者也不能写出来给你看。
由此作者用敷的方式把家族大致情况介绍了一下,并说已经又过了多少代。
甄士隐梦到太虚幻境后,“啊呀”一声,作者投胎了。
司马迁的《史记》中,但凡是个人物的,一般情况下,之前都有一个“梦”。不是那样的人物,史记写出来也就平凡。
作者出生,在书中变着法出现,果然来历不凡,只要说去过的地方,就一定去过。大清时,有些地方不是谁谁就能乱跑着玩的,但是作者玩过。
作者还写了高级的地方,那都是些列传式的人物,也都认识作者。
因为雍正在大清时,多少还是有点名头的,所以作者见不得叫“四儿”的。后来雍正出息了,作者仍然坚持不喜欢他,雍正哪里知道啊,一直对作者很好。
作者因为写实,所以书中记得都很准确。
如果是准确的话,那么在《红楼梦》中的时间段内,弘时这样的人物地位很低的,《红楼梦》中记录的大场面中,就算弘时活着,排队时,也是往后排的。
如果弘时装死,被雍正发现后,良心大开,给他个王公当,那么地位更低,与作者吃饭、喝茶、丫环配置数量是不能同比的。
大清是讲规矩的,弘时如果没有此经历而作书,弘旿、永忠等是能辨别的,会说他“吹牛”。
楼主既然读书,先把大清吃饭、喝茶、穿衣等规矩读懂,再说《红楼梦》不迟。
《西厢记》被号称大清第五才子的金圣叹修改过,他说,“我写的书就是我的书 ”,很有意思吧。
金圣叹的意思是说,王实甫是写不出《西厢记》的,不是有高人在写,假装冒充明代的书,书是不容易流传的。
金圣叹就不与王实甫扯,直接与元禛扯。都说金圣叹顺治时就死了,怎么能写出雍正时的书呢?!
这你又外行了吧。金圣叹是何等人物?!能批《推背图》的,所以他推到雍正朝时,一看,还有《西厢记》这样的故事!
金圣叹就开始与雍正大扯《西厢记》,他说你不是要天下人都避你名讳吗?本人不避,偏偏编也要编一个叫“元禛”的。
知道“元”是神马意思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的“玄”得用“元”避。所以啊,“元禛”,就是指金圣叹要说玄烨和胤禛年间的一些事。
这种写作方法,金圣叹先生也早教了天下读者,但凡写书要有所指,你看,我一批评,读者就能明白,原来要写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事。
是个什么事呢?!
金圣叹说,读书要见“志”,张生是谁你别管,你看他的“志”——“我便要浮槎到日月边”!
所以,本人一看,也只有崔莺莺这样的“色”才配他。
因为本人知道真正的张生是谁,所以本人知道他没有娶到崔莺莺。他上京后,一定回不来的。
你说,《西厢记》这样的书,本人用得着反复读吗?一眼就知道谁写的,在写谁。
《红楼梦》不同之处在于“事情”太多,比《西厢记》难写百倍。它需要很多人物“谈情”才能解清。每组人物是一种“单元”,他们与整部书形成照映,形成史记。那么,书中真正应该记入史记的人,只要《红楼梦》书存在,他们就已经记入了史记中!
很多读书人不懂金圣叹先生教人如何读书的知识,没事时也去乱读书,结果读得五花八门,乱七八糟!
@谁知脂砚是湘云 :
金圣叹先生还说过,看书如看“狮子耍绣球”,狮子都知道要两眼盯着绣球,读者却眼睛盯着狮子。这样的人都不是会看书的人,既然看了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本人深悟金圣叹先生作文之道,所以不敢轻易写文字,怕写出文字来,没有人能读懂。如果写俗了吧,又不是本人风格。
本人既然对金圣叹都研究过了的,怎么不懂“太极阴阳”,不懂致阴而阳生?不懂致俗而大雅?
《红楼梦》是一部要代换成史记的书,其书中要涉“淫”的,他的比喻是普通读者不可想象的,所以本人在网络个是无法与读者交流的。
本人不想去写解读《红楼梦》的书的原因,因为本人在人生的时间上可能无法完成了。目前网上也只有刘文霞女士能懂“阴阳格物”,而推背是种活学活用的方法,由此才能读《红楼梦》这样的书!本人在网人所说
《红楼梦》之所以解不开,因为懂的人不说,不懂的人没能力去说。
读《红楼梦》务必盯准来龙去脉。因为作者与大清皇族人太熟悉,后宫情况都熟悉,书中至少就写了两个大清皇后的名字,只是读者不会识别。
作者在书中说了不避讳的原因,因为再避,书就写不成了,总要有个大小先后 。但是他又假装避乾隆的名字,逗乾隆玩。他说,我知道乾隆的小名。果然书中就有乾隆的小名。
证了乾隆,还得旁证,作者写我知道乾隆妈住在哪里,于是完成了一次“小证结”。
作者要写的事多,没工夫总是写谁是谁,因为作者还要写与雍正、乾隆过去聊过什么天。
雍正说,那是那是,我都知道了,你说的很对。
雍正死后,乾隆九月初三登基。有一天,他说宝玉说的不对。宝玉可气可笑道,隆大人,咱们先一起读读京中的几块石碑如何?!
《红楼梦》写作手法“幻”,避“玄”,书是从康熙年说起的;胤字辈的都是“月”面人物,书中也是作了比喻的,譬如弘时的父亲胤禛也是个月面人物。
胤禛很标致的,腰圆背厚,直鼻权腮,很像贾雨村。胤禛达济天下后,忘记了甄士隐。由此作者开始讲故事,故事都是用假名敷作,看他们做了些什么“好事”。
写到胤禛死不就行了?
读者不愿意,说书没写完。
作者把康熙至胤禛死后的一些事,也一次性压缩于《红楼梦》中!
人名没变,人物与人物关系大变,读者怎么能把大清皇宗室、皇室的人册籍找到,挨个个数他们在哪一行、哪一格?!
《红楼梦》书中说过,家族人太多,真有认不得的,见面得先个唱诺,报个辈。
《红楼梦》书中已经见璜、琏、琮了。
百年来,楼主你才大致翻了下大清皇家册籍,而本人心中不知翻了多少遍。因为人物不找准,你不知道书在写那年的事,在和谁对话,扯的什么家常。
史湘云很有意思,她教了如何发音才读得出真啊、红啊,是爱宗室的,还是不爱皇室的;还教读者数栏杆,说他们在第几栏杆中。
读者非要说满族人没文化,写不出《红楼梦》,结果他们找的人,过《红楼梦》书中的第一回都死翘翘,更别说过刘姥姥一进荣府。
大清皇族人太多,亲戚关系复杂,所以王熙凤要问一下是哪个姥姥。回话说是庄子上的,王熙凤就知道是谁来了。
因为大清有“钮祜禄”氏,有皇后级的,有娘家普遍人,所以一报名号,王熙凤一想,是多年的老亲戚。
幸亏这个亲戚与乾隆亲妈是一个娘家的,后来荣府败后,她找乾隆妈说情,巧姐才死里逃生。
《红楼梦》故事从刘姥姥一进荣府正式讲起,书中也有回忆,也有平述,也有矛盾原因,也有生死搏杀。
因为宝玉家族势力在康熙时已被削弱,力量单薄,无力与雍正正面交锋。。。
书中写了很多当时的事情,人物对话也很鲜明,如贾敬住郊外不爱管朝事,一心炼丹,生日都顾不得过了。贾蓉去叩安并问自己前程,结果贾敬不管,所以贾敬宾天时,贾蓉身份真的是个“尉”。
《红楼梦》写史实的,只是比喻太花呢胡哨,读者总以为有什么宫廷秘史。
《红楼梦》之所以写得好,他格物手法显极而不用极,分寸把握很好,用比喻的“秦可卿”死,说明家败到什么情况,已无力拯救。
《红楼梦》八十回,王熙凤如渔樵立于江渚上,笑谈天下英雄。
宝玉呢,书中姽婳诗中已说,战败沙场,折戟沉沙了。。。
最后恒王战死。而读者还在问怎么不见“白骨如山”呢?!
脂砚说,石头心肝都没有了,还问口在何处?!
脂砚是谁?
他在批字时报过自己名号的,因与雍正家关系复杂,也目睹过后期的《三国》搏杀。他与宝玉家亲情更近,是薛姨妈娘家那边的人。他曾经最高混到王级,他死后,他的嫡子袭贝勒。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