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 万点雪峰晴
冬日归旧山
李白 〔唐代〕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李白 〔唐代〕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冬日归旧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为李白在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诗写自己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全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叹惋之情中却展示了自己立志发愤读书,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在形式上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律所羁缚,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名家点评
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理事杨栩生《李白生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探讨》:从《冬日归旧山》的内容看,诗最后所写正与苏颋所语“广之以学”相合,是为苏颋之激励所致;“此时重一去”之“重一去”,表明已曾去过,虽不言去为何事,但结合“去合到三清”与“修良策”“拟素贞”看,可知与投刺有关。且前言“归旧山”,后言“重一去”,表明“归旧山”正为已曾去过的那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清洗,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爬满青藤的小路向远处伸延,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寒冷的峡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密云。
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斜倒着横在江面。
白狗离开村子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生长。
厨房中出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篱笆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要发愤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离去,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注释
旧山:安旗等认为此指四川江油境内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载:“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
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
芳草平:即芳草坪。
雪峰:安旗等注:“雪峰,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篁(huáng):竹子。
雉(zhì):野鸡。
箧(qiè):箱子。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
“洗砚”二句:意思是要发愤读书,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素贞,指情操。
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赏析
此诗为李白在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诗写自己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全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叹惋之情中却展示了自己立志发愤读书,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在形式上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律所羁缚,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诗中的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对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对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
根据诗中的描写,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诗人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两句,表明李白此次回归“旧山”,只是作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将远离。“归”即将“别”,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居所,告别多年读书学习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无怪乎作者使用了那么多笔墨。诗中明白宣告“去合到三清”,意即以诗文干谒权贵,重用于当世,以伸鲲鹏之志。
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近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在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收录于《文苑英华》、《李太白全集》及《彰明县志》,是李白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学者一般认为李白归“旧山”时间在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冬天。开元九年春二、三月李白投刺苏颋不中,只受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的夸奖,却不见用,而大为扫兴,有“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之意,故七八个月后归“旧山”读书处,作此诗。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唐诗纪事》引东杨天惠《彰明逸事》的一段记载中,便可以得到证实:闻唐李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中,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以诘责,太白派以诗谢云:“素面依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稍亲,招引侍砚席。令一日赋山火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思辄不属,太白从旁其下句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顷之,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二八谁家女,飘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李白辄应声继之云:“録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令滋不说。太白恐,弃去,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最新推荐
-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 周邦彦《喜迁莺·梅雨霁》小园台榭远池波 鱼戏动新荷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小扇引微凉 悠悠夏日长
-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
-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 颜仁郁《农家》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 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 范仲淹《野色》白鸟忽点破 残阳还照开
- 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 杨万里《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 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 王维《渭川田家》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今古北邙山下路 黄尘老尽英雄
- 杜甫《为农》圆荷浮小叶 细麦落轻花
- 苏轼《阮郎归·初夏》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 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最新更新
-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我欲穿花寻路 直入白云深处
- 黄庭坚《品令·茶词》恰如灯下 故人万里 归来对影
- 杜荀鹤《溪兴》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篷底独斟时
- 储光羲《张谷田舍》一径入寒竹 小桥穿野花
-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抛书午梦长
- 李峤《书》河图八卦出 洛范九畴初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 韦庄《章台夜思》芳草已云暮 故人殊未来
- 卢纶《宿澄上人院》竹窗闻远水 月出似溪中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 王维《木兰柴》秋山敛馀照 飞鸟逐前侣
- 王维《栾家濑》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对酒卷帘邀明月 风露透窗纱
-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一叶舟轻 双桨鸿惊 水天清 影湛波平
- 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 柳宗元《溪居》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 杜牧《赠宣州元处士》蓬蒿三亩居 宽于一天下
- 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水天清话 院静人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