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油菜中文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作文随笔 > 人文社会

什么是“有教无类”

作者:爱油菜教育来源:爱油菜教育发表于:2020-03-02 12:50:42

000.jpg

知识内容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思想。它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西周时期的教育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到了东周,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