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油菜中文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前教育 > 综合

9.1高分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关于最好教育的思考

作者:爱油菜教育来源:爱油菜教育发表于:2019-12-25 11:23:49

豆瓣评分9.1的国产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讲述了战地记者周轶君以两个孩子妈妈的身份,走访芬兰、日本、印度、英国及以色列等六个国家,关于各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养成了孩子们不同的性格。周轶君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边界和未来。”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周轶君一起,走进其他国家孩子的童年。

教育全球领跑的秘密

不仅仅是没考试和不竞争

在芬兰,孩子们是没有升学压力的。政府统一规划所有的学校,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学校。不管是城市里的孩子还是偏远小镇的孩子,都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学校里几乎没有考试,只有12年学业结束后有一次结业统考,作业也很少。但芬兰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阅读、科学成绩却是欧洲第一。

在芬兰学校的教室里几乎都会贴着一棵树,老师们称之为积极教育。 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他们身上还有其他品质。比如有同情心,有毅力、有团队合作能力。如果一个孩子的数学学不好,老师会先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如果他对汽车感兴趣,我们会从汽车讲起,然后激发他对数学的兴趣。”

芬兰学校上课没有刺耳的铃声,而是欢快的音乐,孩子们随着音乐起舞,然后再去上课。

课堂上孩子们可以根据喜好打扮,戴奇异的帽子,脱鞋子都可以。

周轶君说,“我发现芬兰人与中国古人对教育也有相似的理解。芬兰的通识教育叫“现象教育”,就是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实际上在我们很早以前的那种私塾教育中,学堂的老师也是什么都教,也是跨学科的。那时候也没有非常严格的课本,老师可能也是今天从一个事情开始讲。像孔子的那种问答,就是大家在生活当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来问老师,然后在一问一答之间探索这些事情。”

集体主义、亲力亲为

“不添麻烦”的日本教育

提到日本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强烈集体主义感,守规矩,做事完美到变态。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幼儿园里,为了让孩子们形成规则意识, 楼梯口放鞋的地方,设计了一排排整齐的脚印,孩子们脱掉的鞋子必须一双双整齐的放在上面;教室的门故意留一条缝,如果孩子们忘了关紧门,靠近门口的孩子就会冷,这样就提醒了大家进门时要随手关门;洗手池故意拆掉洗手盆,当水打湿了鞋子,孩子们就会立即关上水龙头,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家里每天都是自己起床、洗漱、换好校服、叠好睡衣。到幼儿园之后,孩子们要自己打扫教室卫生,自己端饭菜和把碗筷放回去。日本的教育理念最典型的就是教育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他们在公共场合非常遵守规则,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种集体主义,做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不给别人添麻烦,造就了日本人做事严谨完美的民族性格。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主义是校园霸凌的源头,“不给别人添麻烦”同样也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压抑,忘记了怎样发泄情绪。

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

“凡事都有替代方案”

而印度的教育理念则是没有正确答案。老师鼓励每个孩子独立思考,并且欢迎每个孩子向他提出质疑。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激辩是非常常见的。他们不接受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有了想法会马上说出来,因为“我的声音应该被听到”,别人如果意见不同,可以辩论,通过这个过程,最后找到一个答案。

就像我们所了解的,印度的经济相对落后,资源也比较紧缺。所以在印度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维,叫 Jugaad,意思是“凡事都有替代方案”。比如家里没有花洒,用铁桶戳一些洞,挂在水管上,就变成了花洒。

这种思维让印度人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优势。当他们发现正确答案不可行时,就Jugaad一下,因为解决20%也是一种解决。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印度人担任CEO的比例高达30%。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创业之国”以色列的教育密码

以色列则是一个特别重视对待“失败”的态度的国家。在以色列学校鼓励孩子们组建创业小组,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并告诉他们失败了也不要紧,因为你至少知道了这样做不行,积累了经验。他们鼓励孩子们提出质疑,不要过于尊重权威。

这种教育理念推动了很多年轻人敢去尝试和创业。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永远积极主动,不惧失败的年轻人。 在以色列英雄不是成功人士,而是勇于尝试的失败人士。投资公司会投资那些失败的创业者,因为他们认为失败意味着有一定的经验,会避开曾经犯过的错误。

精英教育

贵族绅士养成记

英国的教育极其重视体育和艺术,他们认为体育让人自信,而自信就是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学生们会在一座真正的剧院里学习身体的表达。戏剧老师说,“肢体语言的接触是沟通,和他人讲话也是沟通。这不是关于某人是否要成为演员,不管他们未来想做什么,他们都需要学会沟通,需要学会团队合作,需要培养自信。”老师放完诗歌的录音后,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思考背后的意境,不用背诵也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们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从工业世界讨论到英国脱欧。

另外在英国人们希望教育下一代有意识去参与社会。校长帕特里克说,自己有一句铭记终生的话,来自马丁·路德·金,“What are you doing for others?(你为他人做了什么)” 他希望让每一个学生明白,除了重要的课程,他们还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德威公学的小学生说,他们每个月会做一次关于慈善的活动,会讨论政治,会讨论如何为残疾人提供出行设施等等。

六个国家,六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不管是集体主义的日本、没有竞争的芬兰、倡导爱与思辨的印度,还是崇尚精英教育的英国、宽容失败的以色列,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仍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所以说从来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就像周轶君说的,“没有一个配方是完美的。我感受更多的是教育方法能够为我所用,这不就是有所得了吗?”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