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油菜中文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贾宝玉婚恋背后(连载)

作者:18990325195来源:书话红楼发表于:2020-03-18 15:01:00

  
  《红楼梦》中,无疑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情节最为抢眼。但在贾宝玉的爱情婚姻背后,以王夫人为代表的金玉姻缘派和以贾母为代表的木石姻缘派展开了一波接一波太极式的明争暗斗,这场斗争变化多端,暗流汹涌,精彩激烈,有时甚至还是非常残酷的。

  一、黛钗进府,最初的较量

  黛玉到贾府的原因是因其母亲贾敏去逝,贾母心疼外孙女而接进府来照顾。本属正常之事,但其说法就有很多,光回目就有三种不同:脂批本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乾隆抄本是“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还有一个版本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一进贾府,《红楼梦》就给我们泼了一头雾水,弄不清楚哪个说法是准确的。说“收养”二字,恐怕有所争议,虽是母亲死了,但父亲当时还在,家还在,又不是孤儿,又不是吃不起饭不能生存,况且又没改林姓贾,充其量算在外婆家生活一段时间而已,怎么谈得上“收养”二字呢?难道说当时就决定一去贾府就再不回来了?难道说当时就知道林如海要死了?抛父说更不近情理,几岁的孩子,何以舍得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远方生活?用“抛父”二字残忍且不准确。相对而言,“惜孤女”之说准确一点,但再爱外孙再惜孤女,总不至于爱惜来超过迎、探、惜三春家孙女的地位嘛,而黛玉一来,贾母就把她安排到自己身边,与视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的嫡亲孙儿贾宝玉一起同吃同住,地位明显超过迎、探、惜,这其中恐怕就含有不好明言的深意。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生活真实中的贾政不是贾母的亲儿子,只有黛玉与贾母有血缘关系,若大个家业尽让外人占领,贾母不甘心,所以她一直想让自己的外孙女作未来的孙媳妇,好使自己的血脉在家族中传承下去,所以早早接来与宝玉培养感情,等等。我们且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先来看看书上是如何说的:“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黛玉到贾府后有这样一段话:“那一年我三岁时,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是好时,除非从此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这两段文字,说了三层意思:一是黛玉按癞头和尚的说法是那里都去不得,黛玉也不愿离家,是贾母和父亲都要他离开家乡的。二是贾母“致意务去。”就是一定必须去的意思。可见不是一般的怜惜疼爱了。三是林如海不但没有父女分离的难舍之情,反而不听癞头和尚的劝告,还力促黛玉离开自己,可见是早与贾家商量好了的。按一般常情妻子死了,父女俩相依为命最为要紧。林如海却一反常情,既说“再无续室之意。”身边有个女儿何尝不好?又说“正好减我顾盼之忧。”女儿走后只能增加顾盼之忧,怎么说是“减少”呢?可见曹公尽说反语。如其是黛玉到了贾府,说减少了林如海的顾盼之忧,那林如海顾盼的是什么呢?对了,很可能就是贾敏在世时就与贾母约定好的将来把黛玉许与宝玉之事了。只有此事,方可称得上减少顾盼。也只有因为此事,方敢违背癞头和尚的告诫而赌上一把。

  按常情,宝玉出身在大户官宦人家,生得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最特别的又是含玉而来,自然会吸引一些趋炎附势之辈来打儿女亲家,也自然会在家中引起闲谈议论,更自然会成为贾母和王夫人的话题,两婆媳也自然会谈到各自的倾向。我认为贾母和王夫人在闲谈到这个话题时一定是倾向明显不同,而且是各人坚持各人的,说不到一块。所以贾母才趁贾敏死了,黛玉无人照管为由“务要”黛玉进府,抢占先机。贾母为什么会与王夫人观点不一致,为什么又一定要把林黛玉接进府来作为未来的孙媳妇观察培养呢?我想作为贾母,主要是从维持荣府的稳定格局,平衡府内各利益集团的权力和利益来考虑的,贾母是整个贾府的最高长辈,他考虑事情总会从贾府全局的高度出发。选择嫡孙媳妇是件大事,涉及到将来的权益再分配,贾母当然会按自己的意志来出面干预。我们看在黛玉进府前后荣府的现状:长房贾赦虽然袭了爵位,但没有当官,邢夫人作为长房大媳妇也没管事。当家的是二房贾政的妻子王夫人,贾政还在朝中任员外郎之职,大女儿又在宫中作贵妃,王夫人的内侄女凤姐儿又在王夫人手下当管家,王氏集团在贾府可谓权势冲天。想当初王夫人掌权时,贾府定有过一番明争暗斗。照理一般应是长房当家掌权,无奈贾赦何不娶个大家媳妇,生个当娘娘的女儿?而王夫人则是金陵四大家之一的千金,贾母为了贾府利益和社会关系的需要,毅然让二房王夫人当家作主。当然长房贾赦和邢夫人不会高兴,为了修补与长房的关系,王夫人把自己的内侄女王熙凤嫁给了贾赦的儿子贾琏。贾母为了照顾贾赦邢夫人的情绪,就让王熙凤当管家,取代原本属于李纨的位子,又怕李纨不高兴,故特许李纨的经济待遇相似于贾母和王夫人。这样王夫人和凤姐共同当家作主,再加上贾琏也在对外管些事情,形成了大房二房共同管理的局面。各利益集团的权势暂时得到相对平衡。谁知这王熙凤是个势利眼,哪边有势就向哪边靠,一心向着姑姑王夫人,倒把自己的公公婆婆抛闪冷落了。贾母看到王氏集团太强了,决定在宝玉婚姻择偶上再不选择王氏家族的人了,所以考虑了林黛玉。再看黛玉入府后,一见到宝玉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宝玉不但有相同的感觉,一听说黛玉没有玉,气得直把脖子上的劳什子抓下来就甩,说林黛玉是神仙似的妹妹。二人一见钟情,言和语顺,很快就进入了贾母预想的轨道。因此,我觉得该回到回目改为“占先机黛玉进贾府”还比较切题。所谓“收养”、“抛父”、“惜孤女”等,只不过是曹公故意用的曲笔,是障眼法而已。

  黛玉来到贾府与宝玉同往同行,同息同止,整天形影不离,贾母看着十分喜欢,王夫人却慌得不行。王夫人在慌什么?慌的是怕林黛玉把宝玉的心占据了,怕林黛玉把儿媳妇的位子给夺去了。王夫人为什么怕呢?因为在她心里,林黛玉绝对不是儿媳妇人选。她的心思是要使贾府世代都是具有王家血统的人掌权。你看她现在,自己虽处二房,却是贾府的当家人。侄女王熙凤虽是大房的媳妇,但心是向着她的。也只有向着她,才有可能让她在管家的位子上呆下去。别小看了这管家,比县官州官都还强,全府的内务钱粮,金银珠宝,包括上至贾母下至丫环婆子们工资月例,都归她管。正因为王氏姑侄在贾府权势倾天,所以连大房的儿子王熙凤的丈夫贾琏也跟随王夫人而不跟随自己的父母。但王夫人心里清楚,王熙凤再能干,再对自己贴心,那毕竟是人家的媳妇,一旦情况有变或自己失势,焉知她的心不变,按王熙凤趋炎附势的性格,不变才怪呢?所以最稳妥的办法,最长远的打算,就是让自己的亲戚成为自己的媳妇。那么最适合的人选,就是自己亲妹子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等她与宝玉成婚后,就可以取代凤姐的管家位置,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就是王夫人与贾母在宝玉将来的婚姻人选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我推测,王夫人在宝玉还很小的时候就与薛姨妈达成了默契,只是知道在贾母面前通不过,加上孩子们还小,没有明说而已,不过大家都在打摸摸牌。贾母早就看出王夫人的心思,就先把黛玉接来,成功地打了个时间差。在这种情况下,王夫人焉得不慌。于是夫妻二人一商量,与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口薛蟠因人命官司,写信去金陵,“意欲唤取来京之意”,叫薛姨妈赶快带宝钗来贾府。两边都有借口,贾母这边是借口贾敏死了,黛玉无人照顾而接进府来;王夫人这边是借口薛蟠人命官司而唤取来京。奸商就是奸商,你只看薛宝钗来京戴了多少假面具:其哥哥薛蟠因避祸来京不用说了。其二,宝钗来京待宫选,充当皇宫里的才人赞善之类。谁不知道,商人再有钱,在那个时代社会地位也是低的,怎么轮得到商家之女薛宝钗的份呢?再说,宝钗到了京城几年过去了,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宫选的事,这不是当时扯的谎是什么?是遮羞布!其三,来京时本有三个地方可以住下来的,一是自家在京还有几处房宅可以住,二是薛姨妈的娘家王子腾家可以住,三是其姨王夫人的贾家可住。但是,狡诈的薛姨妈以自家房中没权威长辈看管薛蟠为由,首先把住自家房宅给否决了。临到京时,又说王子腾高升外调了,又把住娘家给打发了。就只剩下贾府可住了。但当薛蟠不愿受管束而提出住自己家时,薛姨妈却说,那你去住吧,我和你姨妈几年不见,我要带你妹子去住几日。一不小心自己就把为了管束儿子的谎言给截穿了。照理说,薛家住在贾府的时间有几次是该搬家的:一次是修大观园时,梨香院被戏子们占了,贾府在修建期间乱翻翻的,房子肯定紧张,又那么忙,你一个客边,京城又不是没有自家房子,老在那里死皮赖脸的呆着干什么?二次是宝玉挨打时,茗烟说是薛蟠惹的祸。既然背了黑锅,又伸辨不清楚,你还有脸呆在贾府面对贾母么?是我早走了。三次是薛蟠结婚,那么大的事,还在人家屋里结婚,自己京城又有房子,说得过去么?四次是贾府内部抄家,宝钗都避嫌搬出大观园,薛家何不借此搬出去?这些,在一般人看来,真是不可理解,但只要你想到薛姨妈毕竟是奸商的老婆,只要一想到薛家和王夫人一心要做成金玉姻缘这一点,一切就可以理解了。其四,宝钗来时脖子上戴了个金锁,说是癞头和尚给了两句话叫錾上带的。我认为这很可能是王夫人信中叫薛姨妈给宝钗搞的一个道具,是用来配宝玉的通灵宝玉的。因为王夫人听见了黛玉说癞头和尚不叫她出门见亲友,黛玉出门了,对黛玉不利。王夫人借用癞头和尚的名片叫薛姨妈如此这般却能对宝钗有利。书中强调宝钗是不喜欢戴首饰的,却偏偏戴了一个金锁而来,这是巧合么?这是有备而来。此事暂且不表,后面我们会专题而论。

  黛玉进贾府,接待的人除贾母外就只有,邢、王二夫人和李纨。迎、探、惜三春都是黛玉来后顺带喊来的,王熙凤不知到什么地方打花梢去了,黛玉来了半天才从后院说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宝玉也没在,也未见到贾琏的身影。去拜见大舅,大舅连面都不见,去拜见二舅,王夫人说:“斋戒去了,再见罢。”语淡如水。但马上语意严重起来:“只是有一句话要嘱咐你……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事,我有个孽根祸胎……你只以后不要睬他……若这一日姐妹们和他说一句话,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侄女因母死而来,什么问候安慰的话不说,却把心中最紧要的事说出来警告黛玉,嘱咐了又嘱咐,招呼打在前了,不按我的嘱咐办,以后甭怪我不客气。看来,王夫人对黛玉的到来是有戒心的,不让黛玉接近宝玉的意思非常明显。宝玉去还愿,贾政去斋戒,这肯定是王夫人所为,不可能他们不知道黛玉今天要来,而是知道了有意安排避之。王熙凤也不可能不知道。但她当时也只能听从王夫人的安排。你看她两姑侄说给黛玉做衣裳时演的双簧,完全是蒙贾母和黛玉的。从黛玉进府看得出来,贾府的人,特别是王夫人、贾政等是不满贾母这样安排的。王熙凤此时也只能跟着王夫人跑。有人说贾府是富贵眼,以财势取人,林黛玉家清贫,所以不重视。我说贾府的人不重视黛玉可以,不至于不重视贾母吧?原因不在这里,在于贾府中以王夫人为代表的人在抵制贾母这一安排,因为这一安排很有可能会把比较简单顺利就能实现的“金玉姻缘”改变得复杂了,困难了,没有多少把握了。从黛玉进府我们看到了贾母虽高高在上,但实权都掌握在王氏集团手中,贾母可能正因为感受到这种表面上被人供作神,实际却左右不了家族重大事件的苦恼,才下决心把黛玉接来作为孙儿媳妇培养,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家族实权从王氏集团手中夺回来。

  我们再来看宝钗进府:“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见了贾母,全家俱厮见过,忙又“治酒席接风”,薛蟠拜见贾政、贾琏、贾赦、贾珍等均已见到,与黛玉拜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政马上指了梨香院十来间房子与薛家住,离王夫人和贾母住处很近。薛姨妈每日饭后或晚间便过来。书中写到“或与贾母闲谈,或与王夫人相叙。”我想,与贾母闲谈是“闲谈”,与王夫人相叙才是实质。叙什么?多半是商议二宝的事以及对付贾母、黛玉和宝玉的办法。书中也写到:“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室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玩。”下人和丫头们听谁的?听王夫人们的!

  通过这段描写和以上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钗黛二人入府,各有优势。黛玉是贾母喜欢,宝玉最喜欢,这是关键;宝钗是王夫人喜欢,人际关系好。各自的不足:黛玉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宝钗是还没有得到贾宝玉对林黛玉一般的友爱。优劣相比,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这就为后来王夫人和贾母斗智斗勇搭建了平台。





作者:ty_Tina717 回复时间:2018-05-03 15:21:35
  写的真好




作者:祁生2015 回复时间:2018-05-04 13:09:18
  薛宝钗云:“芳园筑向帝城西”,李纨云大观园“宫车过往频”——已经标明,大观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以西,从紫禁城到大观园的大内行宫区,宫车过往频。大观园是帝城的西苑,今天的中南海与北海,周径(“三里半大”X2=7华里)3500米(贾蓉丈量的结果),与紫禁城一样的周径。
  大观园既然是皇宫西苑,只能居住一个成年男主子,其他男人未经圣旨是不得入内的。所以,只有贾宝玉一个成年男人居住(顺治与康熙),其他都是后妃格格等女人。所以,贾环不能进入大观园。甚至贾政(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大观园都要预先得到王夫人贾母(孝庄)的许可。贾政赵姨娘贾环,居住在睿忠亲王府(摄政王府)。贾政多尔衮没有儿子,过继豫亲王多铎的儿子为继子,岁数很大了,更不能进入紫禁城与西苑。赵姨娘的所谓女儿“贾探春”为何可以进入大观园?因为她根本不是赵姨娘的亲生女儿,而是王夫人孝庄与贾政多尔衮在“太后下嫁后”所生,和硕格格,天生的“王妃”,“让日边红杏倚云栽”。但多尔衮在婚后一年就死了,鞭尸削爵,罪犯。太后不能公开承认了。采取模糊效应,远嫁察哈尔避嫌。小时候叫赵姨娘为“亲娘”。但贾探春不认“亲娘舅”。这个孩子内心很痛苦。




作者:祁生2015 回复时间:2018-05-05 07:56:27
  红楼梦的主要矛盾不在“公子红妆”故事,而在“白骨如山”的历史。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婚姻矛盾不是红楼梦的主题。也没有引发荣国府两派的矛盾斗争。
  薛宝钗入贾府的目的是“待选”,以后再也没有人提过,红学家说是“疏漏”,是“败笔”,恐怕是红学家与曹雪芹的智力不在一个层面上造成的。“燕雀安知鸿鸪之志”?
  薛林争当贾宝玉的“二奶奶”,红楼梦因而“流芳千古”,成为世界名著似乎也不大像话。
  汉唐时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在“马上”,宋明之后中国文化的灵魂在“床上”。这是悲剧。
  薛宝钗演绎的孝庄侄女在故宫“待选半年”,顺治八年八月册封顺治第一位蒙古皇后——“冠艳群芳”,是大清朝入关后的“牡丹”。因为她五内有“热毒”,脾气暴戾,顺治十年八月被废黜,降为静妃,成了“冷美人”,居住“雪洞一般”的冷宫,是长满野草杜蘅的荒芜的“蘅芜苑”,废弃她的男人让薛宝钗服用“冷香丸”。顺治十四年十月,由于董鄂氏皇贵妃生了四阿哥“荣亲王”,大赦天下,得以回复“长春宫”主位。顺治十七年八月初九董鄂氏崩逝,才与福临回复夫妻关系,叫做“黛死钗嫁”。顺治出家后,以“废皇后”身份照料福临的后半生,“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薛宝钗人物原形,与林黛玉人物原形,都属于“薄命司”悲剧女儿。




作者:小城风起云涌 回复时间:2018-05-26 09:05:42
  第一:在那个年代,父母长辈要主子女的事,子女没啥选择权。




作者:小城风起云涌 回复时间:2018-05-26 09:07:27
  第二:父母长辈们会全盘考虑,分析各种选择,选出他们认为的最佳方案。




作者:小城风起云涌 回复时间:2018-05-26 09:12:18
  第三:当时的形势利于薛宝钗,宝黛组合虽然也门当户对,但是黛玉家已经没多少实力,黛玉多病。宝玉的家长们可能会务实的促进金玉良缘,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要为家族长远考虑,可以理解。




作者:小城风起云涌 回复时间:2018-05-26 09:13:22
  那么,宝玉有没有可能,拯救爱人黛玉呢?有的,但是两难的选择。




作者:小城风起云涌 回复时间:2018-05-26 09:18:38
  宝玉如何拯救黛玉呢?一要增加话语权,二要缓解家族上下的危机感。如何做到呢?就是尽快考取功名,上至朝堂。可惜是他最不愿意做的事,如果时光倒流一次,也许他会做出这种选择,可惜没有如果。




作者:花花不乃 回复时间:2019-08-18 11:35:44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宝玉家的经是反弹琵琶乱弹琴,奏得礼崩乐坏,鼠走鸡飞。
  终于引来外贼刘姥姥来踩点儿,打家劫舍,把一群人都赶了出去。
  一个个都安逸了,再争论,争论得过刘姥姥?!
  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人家刘姥姥也年青过,那个美啊,能羞花闭月,沉雁落鱼。




作者:尚春元 回复时间:2019-08-23 05:06:19
  @小城风起云涌 2018-05-26 09:18:38
  宝玉如何拯救黛玉呢?一要增加话语权,二要缓解家族上下的危机感。如何做到呢?就是尽快考取功名,上至朝堂。可惜是他最不愿意做的事,如果时光倒流一次,也许他会做出这种选择,可惜没有如果。
  -----------------------------
  严重同意你的观点!说到底,还是宝玉不争气,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爱人!他可以不喜欢仕途经济那一套,甚至可以鄙视之;但是,如果缺少了只有通过仕途经济才能带来的“保护伞”乃至“武器”,面临别人对自己的利益侵害时,便注定是无能为力;即便是贵为贾府的公子,也无法改变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因此,宝黛爱情,就只能是一出悲剧。




作者:尚春元 回复时间:2019-08-23 05:14:05
  @18990325195
  分析得入情入理,严谨细致,赞一个!好久没有看到如此精彩的分析文章了,真过瘾!再赞一个!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导航
最新推荐
最新更新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合作与建议| 最新更新| 手机版|

Copyright © 2032 爱油菜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