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鲙 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名家点评
《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挂”字最得趣。徐子扩曰:闲适。
《唐诗直解》:信口拈出,兴味自佳。
《唐诗训解》:霜落则木叶俱尽,故云“空”。于此时而挂帆来游,岂欲以鲈自高耶?所以入剡中者,爱此名山耳。
《唐诗镜》:无意无色,自然高妙。
《唐诗摘钞》:用事之法,贵有变化,不宜即事用事。如“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本言济险之状,而诗中无济险意,偶用四字,成笔趣而已,是谓借用古事(“不为鲈鱼”句下),翻案用事。
《唐诗别裁》:明明说天下将乱,孑身归隐,却又推开解说,此古人身份不可及处。
《唐宋诗醇》:轻秀。运古入化,绝妙好辞。
《网师园唐诗笺》:言微旨远(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首句写荆门,用“霜落”、“树空”等宇,已为次句“秋风”通气。次句写舟下,趁便嵌入“挂秋风”字,暗引起第三句“鲈鱼脍”意来。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为鲈鱼脍”五字翻用张翰事,以生出第四句来,托兴名山,用意微蜿。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清景幽情,自然深出,若着一点俗思,作不得亦读不得。此等句点拨入神,笔端真有造化。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后半自清胜,然“思鲈鱼”是晋人偏趣,翻作“爱山”是唐人,便痴。翼云云:“霜落”则叶空矣,先写秋意。次句以题中“下”字意承。“此行”便紧接上文作转,以“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莼鲈”事开一笔。剡县隶会稽,多佳山水,“自”字合上“不为”二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荆门山秋来霜降,树叶零落眼前空;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次离家远行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赏析
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最新推荐
-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 周邦彦《喜迁莺·梅雨霁》小园台榭远池波 鱼戏动新荷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小扇引微凉 悠悠夏日长
-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
-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 颜仁郁《农家》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 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 范仲淹《野色》白鸟忽点破 残阳还照开
- 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 杨万里《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 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 王维《渭川田家》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今古北邙山下路 黄尘老尽英雄
- 杜甫《为农》圆荷浮小叶 细麦落轻花
- 苏轼《阮郎归·初夏》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 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最新更新
-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我欲穿花寻路 直入白云深处
- 黄庭坚《品令·茶词》恰如灯下 故人万里 归来对影
- 杜荀鹤《溪兴》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篷底独斟时
- 储光羲《张谷田舍》一径入寒竹 小桥穿野花
-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抛书午梦长
- 李峤《书》河图八卦出 洛范九畴初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 韦庄《章台夜思》芳草已云暮 故人殊未来
- 卢纶《宿澄上人院》竹窗闻远水 月出似溪中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 王维《木兰柴》秋山敛馀照 飞鸟逐前侣
- 王维《栾家濑》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对酒卷帘邀明月 风露透窗纱
-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一叶舟轻 双桨鸿惊 水天清 影湛波平
- 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 柳宗元《溪居》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 杜牧《赠宣州元处士》蓬蒿三亩居 宽于一天下
- 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水天清话 院静人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