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夜来处处试新妆 却是人间天上

《西江月·新秋写兴》是南宋词人刘辰翁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主要描写七夕时儿女幸福欢快的景象,下片主要描写词人的感受,寄寓了词人故国之思。全词含蓄委婉,引人深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夜,处处可见着新装的人们,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
不经意间感觉新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变化。
成狂:指欢度七夕的景象。
“梦从”句: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阅尽”句:本指牛郎织女七夕经历银河风浪,暗寓人间经历风浪险恶。银河:是指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鹊桥相会。阅:经历。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处处试新妆”原是当时七夕风习,也是上文所说“儿女成狂”的一种突出表现。人们几乎误认为这种处处新妆的欢庆景象为人间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儿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样,这里的“人间天上”也含有讽刺意味。“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沦陷后的故国山河,已成为人间地狱,而眼前的景象却竭然相反,仿佛人们早已忘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时间飞逝,不经意间,感到新秋凉意,原来夜深了。由于“相思”——怀念故国,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梅一样。上句写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无语,几乎忘却外界事物,下句将长期怀念结果与一夕相思的现境联接在一起给人以时间飞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现作者深深的思虑。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结拍写七夕之梦。上句暗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沧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创作背景
自南宋亡后,词人抗节不仕,常于节日作追忆故国之词。此词题为《新秋写兴》,实咏七夕,自词中“两鬓如霜”句看,词应写于晚年,距宋亡有一二十年。
赏析二
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词,词人借七夕节时天上人间一如既往的狂欢景象,抒发自己对国土沦丧的感慨和对人们麻木心灵的悲叹。
上片重在描写七夕节。“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既是对事实的描写,同时又暗含自己的心痛。天上的日月星辰依然故我地升升落落,七夕之时自然也不例外。 “似旧”二字映射人间的沧桑巨变。接着,词人写人间儿女欢度七夕,疯狂依旧。节日狂欢本无错,但如今正值国破家亡之际,人们却依然追寻自己的快乐,实在令词人心痛。看人们依旧着“新妆”、庆七夕,丝毫没有国土沦丧的耻辱和要恢复国土的打算,孤独的词人只能暗自悲伤。
下片重在抒发感情。“不觉心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写凉凉的秋意加重了词人的哀伤。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浓,浓到两鬓都已成霜,而这华发中又隐藏着哀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怕是词人此刻境况的真实写照。“梦从海底跨枯桑”两句看似是对梦境的叙述,实则暗喻现实。如今,国土沦丧,虽然山河俱在,但过半都已更名换姓,不再是宋朝疆土,词人身处这样一个沧桑巨变的时期,恰如“海底跨枯桑”、 “阅尽银河风浪”。词人借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沧桑、兴盛衰亡的慨叹,升华了词境。
全词没有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豪情万丈的慨叹,词人用柔笔写感伤,将自己对故国的相思之情通过隐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虽是柔笔,却依然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最新推荐
- 刘长卿《别严士元》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 秦观《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 郑燮《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 突岩深缝妙香稠
- 韩愈《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闻道郭西千树雪 欲将君去醉如何
- 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 五陵无树起秋风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
- 王维《华子冈》飞鸟去不穷 连山复秋色
-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 苏轼《陌上花三首》陌上花开蝴蝶飞 江山犹是昔人非
- 苏轼《江城子·江景》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 吴西逸《清江引·秋居》扫却石边云 醉踏松根月
- 范成大《喜晴》连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觉夏深
- 张籍《送远曲》青天漫漫复长路 远游无家安得住
- 李商隐《端居》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 岑参《送崔子还京》送君九月交河北 雪里题诗泪满衣
- 岑参《蜀葵花歌》人生不得长少年 莫惜床头沽酒钱
最新更新
- 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相寻梦里路 飞雨落花中
- 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夜来处处试新妆 却是人间天上
-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清川永路何极 落日孤舟解携
- 欧阳修《秋怀》西风酒旗市 细雨菊花天
-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老子平生 江南江北 最爱临风曲
-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
- 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 山色有无中
- 欧阳修《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 张籍《征西将》战马雪中宿 探人冰上行
-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 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剑吼西 恨登山临水
- 贺铸《子夜歌·三更月》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
- 皇甫冉《送王司直》人心胜潮水 相送过浔阳
- 吴文英《风入松·麓翁园堂宴客》欢宴良宵好月 佳人修竹清风
- 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身闲始觉隳名是 心了方知苦行非
- 张籍《野老歌》岁暮锄犁傍空室 呼儿登山收橡实
- 郑谷《菊》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 杨万里《腊前月季》别有香超桃李外 更同梅斗雪霜中